查看原文
其他

张强/李博权JACS:锂硫电池中的半固定催化策略,软包首圈能量密度高达343Wh/kg!

能源学人 2021-12-23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Battery Insider Author Zhao C.X.

【研究背景】

锂硫电池是备受瞩目的新一代高比能储能体系。然而,其正极侧硫物种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缓慢,极大地限制了电池性能。针对硫物种氧化还原的高性能电催化剂获得广泛研究。


不同于多数电催化过程,锂硫电池正极侧硫物种的反应具有高度的复杂性,同时存在均相反应与异相反应。针对硫物种转化过程均相异相反应共存的特征,理性催化剂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。


【工作介绍】

近日,清华大学张强课题组、北京理工大学李博权团队发表题为“Semi-Immobilized Molecular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-Performance Lithium–Sulfur Batteries”的研究论文。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半固定分子催化剂。其中卟啉作为活性位点共价接枝在导电且柔性的高分子链上,使其兼具一定的均相与异相催化功能。半固定分子催化剂在加快电化学反应速率、调控异相反应中反应物的沉积模式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。同时,该策略指导下的1.5 Ah级软包电池实现了343 Wh kg‒1的实际能量密度。该工作发表在期刊J. Am. Chem. Soc.上,清华大学博士生赵长欣、李西尧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。


【前期研究成果】

张强/李博权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,明确指认了卟啉是一种能高效催化多硫化物转化的活性位点。具体地,卟啉中的氮会与多硫化物中的锂通过“锂键”相互作用(Angew. Chem. Int. Ed., 2017, 56, 8178),进而削弱Li–S键。同时卟啉与多硫化物具有高度匹配的能级,有利于电子在其间的转移。


以卟啉位点构筑的电催化剂有效促进了多硫化物的三效电催化(液–液,液–固,固–液)(CCS Chem. 2019, 1, 128)。同时,相较于非催化表面,含有卟啉的催化表面在放电态时硫化锂以结晶形式存在,而结晶的硫化锂在后续反应中活性更高(J. Energy Chem. 2022, 64, 568)。

图1 卟啉活性位点高效催化多硫化物转化反应


【内容表述】

针对传统异相催化剂催化域有限,且易被包覆而失效的问题,本工作提出了半固定催化的策略。即将活性位点负载于导电且柔性的高分子链上,使之既能有效连入导电通路以发挥异相催化功能,同时具有较高自由度以扩展催化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均相催化的性质。

图2 常规催化剂(催化位点固定)与半固定催化剂(催化位点负载在柔性导电链上)


研究者具体选取高本征活性的卟啉(por)作为催化硫物种转化的位点,并将该位点共价接枝在导电且柔性的的聚吡咯(ppy)上,合成了半固定分子催化剂G@ppy-por。表征结果显示,卟啉位点实现分子级分散,并可见相应的卟啉与连接基团的谱学信号(图3)。

图3 半固定催化剂G@ppy-por的分子结构、形貌与谱学表征


研究者搭建三电极体系,通过旋转盘电极,研究稀溶液中的半固定催化的动力学转化行为(图4)。S8还原分别经历二电子与四电子历程。其中,G@ppy-por半固定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。其极限电流密度值更高,表明其从体相溶液“捕获”反应物的一定均相催化性质。

图4 借助旋转盘电极的催化剂电化学本征反应活性表征


研究者进一步在半电池中,在耦合多硫化物相转变因素下,评估半固定催化策略的有效性(图5)。相比于传统异相催化剂,半固定分子催化剂呈现出更有利的液–液与液–固转变的动力学。同时半固定分子催化剂可提升硫化锂的沉积维度,呈现出均相–异相催化功能。

图5 半电池中评测半固定分子催化剂催化多硫化物转化能力


在纽扣电池(低/高载硫)体系下进行半固定催化剂性能印证后。本工作进一步装配出容量为1.8 Ah的软包电池,以检验实际工况下半固定催化剂策略的有效性。如图6所示,本策略指导下的软包电池首圈能量密度高达343 Wh kg‒1,进一步展现了半固定催化策略在锂硫电池实际工作条件下的高效性。

图6 纽扣/软包尺度下的策略性能验证


【总结】

本工作提出一种锂硫电池中的半固定催化的策略,构筑的半固定分子催化剂兼具了一定的均相和异相催化的功能,有效提升硫物种转化的动力学,优化了相转变模式,成功构筑了高能量密度的软包电池储能器件。该工作不仅开阔了锂硫电池正极催化剂的研究思路,也启发了通过分子设计实现能源电化学多样性需求的研究范式。


C.-X. Zhao‡, X.-Y. Li‡, M. Zhao, Z.-X. Chen, Y.-W. Song, W.-J. Chen, J.-N. Liu, B. Wang, X.-Q. Zhang, C.-M. Chen, B.-Q. Li,* J.-Q. Huang, Q. Zhang*. Semi-Immobilized Molecular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-Performance Lithium–Sulfur Batteries. J. Am. Chem. Soc., 2021,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jacs.1c09107


作者简介:

赵长欣 博士研究生

201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,张强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。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与锌空气电池。


李西尧 博士研究生

202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,张强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。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动力学调控。


李博权,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

201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,202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,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。主要从事能源电化学相关研究,尤其是锂硫电池、金属锂电池、金属空气电池中的化学机制、材料构筑与器件应用等方面。在Nat. Commun., Sci. Adv., Adv. Mater., Angew. Chem. Int. Ed., Energy. Environ. Sci., J. Energy. Chem.等期刊发表(共同)第一/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,H因子41,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。


张强,清华大学长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、教育部青年科学奖、北京青年五四奖章、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、清华大学刘冰奖。2017–202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“全球高被引科学家”。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的研究。近年来,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,面向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,重点研究锂硫电池、锂金属电池、电催化的原理和关键能源材料。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、离子溶剂配合物概念,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,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、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,构筑了锂硫软包电池器件。现担任国际期刊J Energy Chem副主编;Matter, Adv Funct Mater, ChemSusChem, J Mater Chem A, Sci China Mater等期刊编委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自然科学基金、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。在Adv Mater, Chem Soc Rev, J Am Chem Soc, Angew Chem Int Ed, Energy Environ Sci, Nat Commun, Sci Adv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。


李成超教授:原位构建CEI助力3000圈钠离子电池

2021-11-16

武汉大学曹余良课题组:一种基于铁缺陷诱导的纯相Na4Fe2.91(PO4)2P2O7新型储钠正极材料

2021-11-16

深圳大学张培新教授AFM:原位构建多功能金属相界面实现超稳定锌金属电池

2021-11-16

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深入理解锂离子电池材料

2021-11-16

长久以来的经典课题:我们对石墨嵌锂了解多少?

2021-11-15

超薄固态电解质膜在NCM811电极表面的包覆策略及机理研究

2021-11-15

侴术雷团队Adv. Sci.:MnCo2S4-CoS1.097异质结中空纳米管用于高效锂氧气电池正极催化剂

2021-11-15

温州大学杨植教授Adv. Sci.:辅因子结合多重锂键网络,助力人工酶加速催化硫转化反应

2021-11-15

西南大学徐茂文教授AEM:梯度亲钠碳骨架助力低成核阻碍、无枝晶、稳定沉积/剥离钠金属负极

2021-11-15

碗状碳纳米囊内部原位生长超细磁性Fe3O4纳米颗粒

2021-11-15

厦大杨勇&王鸣生等: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!以水为媒将锰酸钠寿命提高到3000圈!

2021-11-14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